甘肅省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公共安全事故牽動著大傢的心,願此次事故中的遇難者走好,而這個位於黃河邊的景泰縣,包含瞭六種不同的地貌環境,還有存在400多萬年的黃河石林,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,甘肅省白銀市的景泰縣。
景泰縣位於甘、寧、蒙三省的交界地帶,在甘肅省的中部,河西走廊的東端,地處黃土高和騰格裡沙漠過渡地帶,西鄰天祝藏族自治縣及古浪縣相,北部則挨著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,全縣總面積5483平方公裡,縣名寓意著“景象繁榮 國泰民安”。
景泰縣屬於溫帶幹旱型大陸性氣候,是甘肅省中部幹旱縣之一,年平均降水量隻有185毫米,平均蒸發量卻有3038毫米,全年日照時間長達2726小時,山川地區的氣候有明顯的差異,山地氣溫偏低,降雨也多一些,而川地則完全相反。
景泰縣的地理環境十分復雜,高山嶙峋、川灘交錯,山巒丘陵的面積占到全縣的四分之三。整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,最高海拔3321米,最低海拔1276米,在5483平方公裡的縣境內包含瞭山地、丘陵、平原 、河谷階地、風沙地貌、盆地六種片區,這在全國都不常見。
黃河是景泰縣唯一的過境水系,經過蘭州市、白銀市、靖遠縣從尾泉流入景泰,途徑縣境龍灣、索橋、五佛、翠柳等地,最後有北長灘下烏龍漩口出縣境流入中衛。縣境流程全長110公裡,流域約4224平方公裡,除此以外景泰縣還擁有43條沙河,總長度可達542公裡,平時大多都處於幹涸狀態,等到山洪爆發以後,大部分洪水順著河床流入黃河,隻有長嶺山北邊的幾條沙河流進瞭沙漠。
如此復雜的地理環境,造就瞭景泰縣豐富的動植物資源。
景泰縣擁有青海雲杉、落葉松、國槐等五十多種林木;地黃、蒼耳子、黨參、赤芍等四十多種藥材;以及三十多種花卉、五十多種農作物,還有二十多種牧草。景泰縣昆蟲資源尤為豐富,有二星瓢蟲、中國曲脛佈甲、金毛長腹土蜂、鳳蝶金小蜂等等七十多種昆蟲,還有猞猁、香獐、豬獾等多種野生動物。
景泰縣還有風場豐富的石膏、石灰石和煤,遍佈全縣各地。其中石膏儲量達到瞭3.86億噸,位居全國第二,已探明的煤儲量近4億噸,而且大部分都埋藏較淺,采掘方便。還有一些零星的金、銀、銅、鐵錳等金屬礦,以及硝、鹽等資源。
景泰縣除瞭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以外,它的歷史沿革也經歷瞭很多的波折。
景泰縣境內的張傢臺、營盤臺、席灘、喜集水等地古遺址中出土的陶器、陶片、石器等文物,屬於新石器時代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存,由此可知早在4500年前,景泰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。商周時期景泰縣是西戎的地盤,而到瞭春秋戰國時期,這裡就成為瞭月氏(zhī)的領地,秦末漢初匈奴攻破瞭月氏,將這裡占領成為瞭匈奴休屠王的領地。
直到西漢,漢武帝派出衛青和霍去病等一眾兵馬,擊破匈奴右地,打通河西走廊,景泰縣地區才歸回到漢朝疆域。公元前111年,境內設置媼(ǎo)圍縣,隸屬於武威郡,唐朝時期河西走廊被吐蕃攻陷占有,唐宣宗大中三年,又重新首府景泰縣地區,屬於靖遠,期間屬於吐蕃86年。五代到北宋初期,由於吐蕃和漢民雜居,景泰縣地區沒有形成明確的政權管轄。
1266年成吉思汗帶領蒙古大軍由北路共進西夏境,之後景泰縣就被蒙古族所管轄,淪為瞭韃靼(dá dá)松山部落賓兔的牧地,萬歷二十六年,明將軍李汶率軍討伐韃靼部落收復此地,之後修築城堡戍守。從山西大槐樹和陜西大柳樹大量移民至此,如今景泰縣人多為移民後裔,由於景泰縣介於戎夏之間,戰略地位十分重要,為要扼咽喉、東軛蘆靖、西達莊涼、南接皋(gāo)蘭、北控沙磧(qì) 是隴石雄鎮之一,明朝非常重視,在此築長城,派兵駐守。
景泰縣的永泰古城就修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 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,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,所以又叫做“永泰龜城”。古城城圍周長1.7公裡,高12米,有炮臺12座,城樓4座,城周圍設有護城河。古城四面還有4個甕城,其形狀看起來龜的肩和足,保存得挺好,隻是甕城上的建築已經不在瞭。
在上世紀50年代村裡還有1300多人,那時候城外的草原和樹木還很繁茂,而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,水資源匱乏,土地沙化和鹽漬化,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,城周圍現在看起來像荒灘戈壁一樣,而城中的居民也減少瞭很多 ,到2013年9月的時候,就隻剩下100多人瞭。現在也是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甘肅歷史文化名村和甘肅省影視拍攝基地。
在景泰縣還有一個國傢4A級旅遊景點——黃河石林國傢地質公園。
這個地質公園占地面積大約50平方千米,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石林群占有10平方公裡的面積,黃河石林從生成到現在已有400多萬年的歷史,由於地殼運動、風化、雨蝕等地質作用,形成瞭以黃色砂礫巖為主,形態各異的石林地貌奇觀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——黃河在這裡形成瞭S型回水灣由南向北進入寧夏地界,河的東岸不僅有高聳的石林,還有背山面河、林木蔥鬱的“龍灣綠洲”。
而在黃河之上還有西北特色羊皮筏子,這是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、水上運輸工具。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,一般的擺渡用的筏子隻有十多個組成,這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,羊皮筏子已經有瞭300多年的歷史。現在多用於水上漂流體驗,人在筏上,筏在水中,隨著波濤的起伏,顛簸而行,可看盡沿途的風景。
景泰縣不僅擁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,還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。
景泰樹皮畫是甘肅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據古老相傳,李氏先祖明清時期是地方有名的民間繪畫藝人,祖輩十餘代都是通過油漆桌櫃、繪畫壽材、彩繪寺廟畫像等養傢糊口。
其先祖受木匠、磚匠鏤刻花板、花磚的啟迪,結合木匠用木片在木料上畫榫方、畫線的做法,改用木片嘗試勾線,發現這些線條剛勁挺拔、細膩勻稱、很有特色,於是就萌生瞭使用木片代筆作畫的想法,經過反復的實踐和摸索,最終發現瞭以樹皮代筆繪畫的妙用,後來有不斷改進,才逐漸形成瞭獨特的風格。
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泰滾燈,也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演變,才成瞭如今的民間特色舞蹈。據史料記載,長城一線都設有烽火臺傳遞軍情,白天使用狼煙通訊,晚上則使用燈火通訊,這些訊號慢慢地流傳到民間,經過民間藝人的改良,才形成瞭今天的特色滾燈舞蹈。
不隻是景泰縣,很多地區的縣城村落,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,保護獨特的自然環境,傳承獨特的民俗文化,應該作為我們的責任與使命。
留言列表